近日,广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系与善心健康共建的“教学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同期举办的“拆解肺结节·鉴别密码”呼吸健康筛查与科普义诊公益活动,为市民带来了权威的肺结节诊疗指导与健康科普。本次活动由广州市荔湾区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广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荔湾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协办,旨在推动肺结节精准防治与医学影像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肺结节≠肺癌,科学认知破解两极误区肺癌已连续十年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首位,数据显示约75%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3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期肺癌(常以肺结节为表征)若得到规范治疗,患者五年生存率可超过90%。然而,当前公众对肺结节的认知普遍存在“过度恐慌”或“忽视延误”的两极误区。
活动现场,广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系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主任陈淮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肺结节的鉴别知识:“直径<5mm者为微小结节,直径5-10mm为小结节,并非所有结节都是恶性。”他举例说明,边缘光滑、有中心性钙化或脂肪成分的结节多为良性,如典型错构瘤;而原位癌在CT上常表现为纯磨玻璃样结节,密度较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稍高,直径>5mm,少数因肺泡壁塌陷呈混杂磨玻璃密度,这类病变预后良好,术后5年生存率达100%。
陈淮教授特别强调:“肺结节不等于肺癌,但忽视随访可能酿成大患。”他援引英国胸科协会及荷兰-比利时肺癌筛查试验的标准指出,两次CT检查中结节体积增加25%即定义为增长,需高度警惕。例如62岁的李先生,2009年发现左上肺不规则结节未及时规范随访,2010年因结节增大确诊肺癌。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产学研融合助力呼吸健康防治善心健康自2021年起开展“呼吸健康万人筛查”公益活动,目前已进入第三期,累计为超2万名群众提供肺癌及慢阻肺筛查,并支持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等单位发表多项研究成果。
此次广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系与善心健康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是深化产学研融合的重要举措。基地成立后,双方将整合广医影像系的专业技术优势与善心健康的筛查服务及公益活动经验,聚焦医学影像人才培养、肺结节等疾病防治关口前移与基层下沉,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影像筛查和随访管理服务。
在活动当天,陈淮教授带领的广医影像系、广医二院放射科团队为现场群众提供了义诊服务。参与“呼吸健康万人筛查”的市民完成检查后,可直接获得专家的报告解读与随访建议,省去了跑医院排长队的麻烦。“以前体检发现结节,总担心看不懂报告、找专家难,今天专家面对面指导,还教会了我专业术语,心里踏实多了!”一位市民的感慨道出了活动的实际价值。
文、图|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