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的最艰难的时期,当东部沿海的对外通道被日军封锁后,西北国际交通线成为中国获取外援、坚持抗战的“生命线”,而甘肃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这条交通线上扮演了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1/13212366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地理咽喉:国际援华物资的“过滤转运站”
甘肃地处西北腹地,是连接苏联、蒙古等国际力量与中国内陆的必经之地,堪称西北国际交通线的“咽喉要道”。当时,从苏联阿拉木图出发的援华物资,经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进入中国后,必须经过甘肃才能运往内地抗战前线。甘肃就像一个巨大的“过滤器”,对入境物资进行初步的清点、分类和整合。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1/13212384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吉斯5
在兰州,专门设立了物资转运总站,来自苏联的飞机、大炮、弹药、汽车、汽油等战略物资,先在这里集中。工作人员根据前线需求,将物资分批次、分方向调配,一部分经西兰公路运往陕西、河南等正面战场,一部分经甘川公路送往西南大后方,还有一部分通过陇海铁路西段转运至其他地区。据统计,1938年至1941年苏联援助中国的900多架飞机、1500多门大炮、1.4万多挺机枪等重要装备,绝大多数都是经甘肃这条通道进入抗战前线的。
运输网络:构建多维度的国际联运体系
甘肃境内形成了以公路为骨干、辅以驿道、驼队等多种方式的运输网络,为国际交通线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支撑。兰新公路甘肃段是国际物资入境后的首条主干道,为了保障这条公路的畅通,甘肃民众付出了巨大代价。1938年,仅用半年时间就动员了10万民工,对兰新公路进行抢修拓宽,在戈壁荒漠和崇山峻岭间筑起了一条能承载重型卡车的运输动脉。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1/132123662(1).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1/13212413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在公路运输之外,甘肃的传统驿道和驼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汽车难以通行的路段,成千上万峰骆驼组成的运输队,顶着风沙严寒,日夜兼程地转运物资。仅河西走廊一带,常年活跃的驼队就有上千支,每支驼队少则几十峰,多则上百峰,年运输量可达数万吨。这些驼队不仅运输物资,还承担着传递情报、护送人员等任务,成为国际交通线的重要补充。
战略屏障:国际交通线上的安全卫士
甘肃不仅是物资转运的枢纽,更是国际交通线的安全屏障。日军深知这条交通线的重要性,多次出动飞机对甘肃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进行轰炸,妄图切断中国的外援通道。兰州作为国际交通线的核心城市,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点目标。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1/13212463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日本轰炸兰州的机群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1/13212495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为了保护国际交通线的安全,甘肃军民建立了严密的防空体系和防御工事。在兰州周边部署了高射炮部队,组建了民众防空队,对重要桥梁、公路、仓库进行伪装和防护。在1939年至1941年的兰州空战中,中国空军与日军战机展开多次激战,成功击落多架敌机,有效遏制了日军的轰炸行动,保障了国际物资的安全转运。
同时,甘肃的地理环境也为国际交通线提供了天然的保护。祁连山、六盘山等山脉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得日军难以从地面进攻这条交通线,为物资运输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1/132124632(1).jpg" />
人员往来: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汇聚“桥梁”
甘肃的国际交通线不仅运输物资,还成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交流合作的桥梁。许多苏联军事顾问、技术专家经甘肃前往中国各地,帮助中国军队训练官兵、组建机械化部队。同时,中国的爱国人士、留学生也通过这条线路前往苏联等国家,寻求支持和援助。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1/13212499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来华苏联飞行员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1/13212590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1/13212592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苏联山炮
当时的兰州,还设立了专门的接待机构,为国际友人提供食宿、翻译等服务,促进了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这些人员的往来,不仅加强了中国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联系,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提升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抗战时期,甘肃在国际交通线上发挥了关键的枢纽、屏障和桥梁作用,为中国获取国际援助、坚持长期抗战提供了有力保障,是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的重要纽带,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