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机遇
第一是降低成本。稳定币通过简化中介链、提升网络效应和数据标准化降低跨境支付成本,减少结算风险与资金占用。其数字特性可降低汇款费用、扩大薄利货币交易流动性,并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数据透明度。但成本优势受限于外汇波动、合规要求及出入金基础设施费用,且数据本地化政策可能削弱效率增益。
第二是提升效率。稳定币的使用可能加快跨境支付速度,尤其是依托全天候运行的统一支付平台时。当前通过代理行进行的跨境结算速度差异显著,端到端时长从不到5分钟到超过2天不等。零售客户及部分中小企业可利用稳定币实现近乎实时的跨境付款。若稳定币贯穿跨境支付全流程,可进一步减少因支付服务提供商和系统网络结构性僵化导致的交易摩擦延迟。
第三是拓宽支付选择。稳定币安排通过消除中介环节简化跨境支付,提升支付可及性,特别有利于中小微企业降低对代理行的依赖。其独特价值在于通过市场竞争和场景化创新拓展支付选择,与数字平台整合更能产生网络效应。在数字普惠方面,稳定币可为个人提供便捷的跨境汇款服务,并帮助新兴经济体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但实施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在基础设施薄弱地区难以建立服务网络,二是用户需权衡放弃代理行增值服务的成本。与电商等数字平台的技术融合,可能催生新型支付生态,但实际效果取决于技术整合深度和市场接受度。
第四是增强透明度。当前跨境支付领域透明度的局限性不仅体现在交易条款或条件的不透明,还包括交易流程各环节的可追溯性不足。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或类似技术构建的稳定币安排,有望通过增强用户对支付流程的自主追踪能力来改善跨境支付对交易双方的可追溯性。这些潜在优势将取决于稳定币安排的具体设计选择。伴随稳定币交易的交易账本技术,可为单笔交易状态提供更高效的实时透明度。
2. 挑战
第一是组织结构问题。稳定币安排因实体跨多司法管辖区分布,面临协调难题,可能加剧跨境支付摩擦。发行方、储备管理方、钱包提供商等可能位于不同地区,导致监管标准、时区差异及基础设施可用性挑战。若内部协调不足,出入金效率可能降低,削弱稳定币的速度与成本优势。此外,地理分散性使统一合规难度加大,增加监管套利风险,并可能因全球性平台故障而受影响。因此,SA的成功运作依赖高效的跨辖区协作机制,同时需应对监管协调与系统稳定性挑战。
第二是市场结构与网络规模。稳定币依赖网络效应发展,大型科技公司凭借现有用户基础可快速推动稳定币普及,但也可能导致市场高度集中甚至垄断。其内部结算模式虽降低成本,却加剧集中化风险,并可能边缘化传统支付服务商。在新兴经济体,大型科技公司主导的稳定币可能使国家更易受其商业策略影响。同时,市场碎片化风险也不容忽视——多种稳定币并行可能导致技术割裂与互操作性不足,影响终端用户体验。因此,稳定币的发展需平衡效率与竞争,防范系统性风险,并确保市场开放性和技术兼容性。监管需关注科技巨头的市场影响力及碎片化对支付生态的长期影响。
第三是出入金通道的差异性。稳定币的跨境支付功能高度依赖出入金通道的便利性,但不同司法管辖区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国家限制金融机构参与加密资产服务,直接阻碍了稳定币的兑换渠道。在数字支付不普及地区,稳定币需依赖实体代理网络实现现金兑换,但受限于代理网络覆盖不足或独家合作协议等问题。尽管金融普惠政策已着力改善支付基础设施,但现有网络能否适配稳定币需求仍存疑。出入金渠道的可用性差异可能形成基础设施鸿沟,最终制约稳定币的跨境支付潜力,特别是在金融包容性较低的市场。这要求稳定币运营商因地制宜设计出入金方案,同时需要监管机构在风险防控与创新包容间取得平衡。
第四是缺乏统一的跨境监管框架。稳定币的跨境应用面临全球监管不统一的挑战。要实现其发展潜力并保持合规性,需要建立覆盖反洗钱反恐融资、数据保护等核心领域的统一监管标准,遵循"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原则。当前各国在机构分类、数据规则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容易产生监管漏洞。特别是与外国货币挂钩的稳定币可能对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造成冲击,而其匿名性和跨国运营特性更放大了洗钱风险。虽然国际组织正在推动监管协调,但各国执行力度参差不齐。未来发展需要兼顾监管统一与创新包容,同时防范稳定币被用于逃避金融制裁。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成为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