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海关发布上半年上海外贸总体情况。
上半年,上海市实现外贸进出口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9527亿元,增长11.1%;进口1.2万亿元,下降3.6%。纵观数据,上海市进出口已经连续5个月保持增长。6月单月进出口3678.4亿元,增长5.4%,其中出口、进口实现双增长,分别增长9.3%、2.4%,进出口稳中向好趋势明显。
记者从发布会获悉,上半年,上海空港口岸进出境旅客近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33%,相当于每天有超过11万人次在这里通关。同时上半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外贸总值超1.1万亿元,占全国自贸区外贸总值的四分之一强。
上海海关统计处表示,今年是“智关强国”行动实施的第三年,上海海关紧紧围绕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以及上海城市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需求,推出25项年度重点项目,在守国门、促发展、扩开放、惠民生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其一,筑牢国门安全屏障,风险防控更加“精准高效”。聚焦生物安全、严防外来物种入侵等领域,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风险靶向识别、精准防控能力,有效平衡安全与便利。上半年,上海空港口岸进出境旅客近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33%,相当于每天有超过11万人次在这里通关。面对如此巨大的客流量,上海海关首创“空港疫情风险智能预测模型”,整合全球疫情动态、航班数据和人员行程轨迹等多维度信息,通过算法精准“锁定”疫病高风险人员,让普通旅客快速无感通关,实现“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其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创新“撑腰提速”。上海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聚集地,围绕这些重点领域创新监管模式,支持关键技术产品高效通关,因地制宜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全新的癌症治疗方法,通过提取患者自身的T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改造后再回输体内精准识别并杀灭癌细胞。上海海关创新“嵌入式监管”,制定“一企一策”专项工作方案,为上海首批CAR-T药品定制快速通关方案,来自境外的患者样本从飞机落地到完成申报、查验、放行仅4小时,在确保国门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助力国内药企抢抓国际竞争窗口期。
其三,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上海是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通过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等,全力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我们将“一线径予放行”适用口岸拓展至外高桥港、浦东国际机场等口岸,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助推航运业绿色转型,监管保税LNG加注38.4万立方、保税绿色甲醇加注3.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7.7%、63倍;助力保税再制造破冰,全国首票区外保税再制造业务落地上海,液压泵实现“跨国焕新”。这些措施的成效反映在数据上,上半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外贸总值超1.1万亿元,占全国自贸区外贸总值的四分之一强。
其四,有效促进民生福祉,品质生活“触手可及”。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吃、穿、用”等问题,上海海关推进优化进口生鲜食品监管、支持等重点项目。比如首创“白名单+差异化合格评定”模式,让满足条件的国际新品可以免检快放或凭认可实验室检测报告快速放行,实现“展品变商品、秀场变卖场”。近期,路易威登“巨轮”首店、欧莱雅发艺大秀在上海成功举办,这些潮流盛宴的背后有着海关创新监管模式的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