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刘玉婧
“现在孩子躺在沙发上玩游戏,跟100年前人们躺在床上吸鸦片的姿势一模一样。”“打游戏的孩子就跟精神病人一样。”
正值暑假,短视频平台上,一群“反游戏斗士”在疯狂输出。家长们以为他们关心孩子,但他们只是关心家长的钱包。这些账号不仅依靠“骂游戏”获取平台流量分成,同时还承接教育机构、戒网瘾学校及训练营的广告投放。
主播用煽动性的话术,歇斯底里地控诉游戏,刻意炮制网瘾少年挥霍人生的教育焦虑,此类短视频赢得了不少家长的点赞和转发。积攒粉丝的同时,账号主播在直播间激情引导消费,购物链接里宣传售卖的新型“家庭教育课程”“戒网瘾学校”“暑假特训营”动辄几万元,不仅所谓的专家团队资质无从考证,办学机构更是涉及违法经营,效果甚微而且维权困难。
把游戏毒品化、妖魔化,其实是对孩子可教育性的认知偏差,许多家长平时对孩子缺少关注,对教育规律缺乏认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却要走捷径,误认为花钱就能“摆平”。自己不懂教育,却相信一些陌生主播掌握“窍门”。在“病急乱投医”心态驱使下,家长盲目寻求外力的帮助。这些“反游戏斗士”账号主播,就是洞察和拿捏了家长心理,强化“玩物丧志”固有偏见认知,激化家庭内部矛盾,再利用平台算法精准推送形成信息茧房,在骂游戏中做起了生意。
这些“义愤填膺”的反游戏主播并不懂教育,痛骂游戏只是一种手段,卖课敛财才是真实目的。任何一种影响家庭关系的事件,都可以成为他们在互联网上煽动情绪、制造焦虑、掏空家长钱包的表演话术。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输入“家庭教育”关键词,相关投诉有1800多条,其中不少都跟解决孩子网瘾有关。不少家长反映,花费高价购买了相关课程后,不但解决不了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亲子关系反而变得愈发紧张。
恶意夸大问题,却没能力解决问题,这些虚假宣传、违法经营的网课必须严厉打击。但是,由此暴露出的家庭教育需求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认真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应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指导,面对巨大的家庭教育需求,不应该把家长推向市场上那些无资质、无牌照的“黑机构”,确保家长能够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相应服务,减少不法分子投机取巧的谋利机会,压缩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间。
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只有让不法牟利者付出足够的代价,才能消除这门黑心的生意。